2007/05/26

Dr. Liu 訪談摘要

1.學生通常花最多時間去適應哪些改變,或是是否仍有無法克服的問題(從學生的

角度來看)

  • 由單向接受到自主學習的改變。
  • 這種學習方式的改變,在台灣似乎要到升上大學以後才會逐漸發生,美國似乎也是如此,如果一下子要全然自主學習,學生的不適應是可預見的。


2. Cur Bonk
的演講中提到完全線上學習者中比較多的是內向學習者,但是利用線上學習的方式因為非同步的溝通,教師對於課程的安排該如何掌控?在課程結束後,如何去評鑑這套課程適合所有的學生使用? 從哪些地方去評估教師與學生的互動狀況?

  • 美國教師有教學自主權,通常是規條化的評鑑。課程的專業性及規劃或良窳端看教師自主。
  • 教師自主權是很重要的,因為每個教授到達這樣的地位後,自然會有個別的想法,而且言論自由的保護下,當然可以百家爭鳴,只是不止美國,國內對於課程評鑑,也只是流於形式評鑑,課程良窳其實不容易知曉,倒是可從學生的參與度可知ㄧ二。


3.
教師在製作數位內容之前,是否應對學習者實施前測?以了解學習者的先備知識。

  • 前測無法實施,對象混雜,但仍會局部看看學生的基礎能力程度。
  • 不僅線上課程無法實施前測,即便傳統課室課程實施上也有困難,這可是耗時耗力的大工程!所以,課程中師生回饋互動便相形重要。


4.
因為教師製作數位內容及適應線上課程需要花許多心力、時間,已經很辛苦了,倘若又遇到學習者的態度不積極,則您會如何輔導教師要如何調適呢?如何增加學習者的學習動機?學習效能?

  • 學生學習動機依然是有差別,可用較有趣或是與生活連結的課程內容來提高,但參與度仍是有個別差異。較佳的課程設計方式,應是師生共同參與、回饋互動慢慢產生。
  • 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勉強不來的,影響的因素也很多,不單是教師或課程設計的問題。


BL的一大部分是非同步教學,5. Face to FaceNet Meeting的比重多少較合適?
6. Face to Face
Net Meeting的主要用途應該是什麼?

  • Face to FaceNet Meeting的主要用途著重在互動與腦力激盪上。

7. 在美國,像休士頓大學專門開發這樣的培訓課程,是如同師範學院的教育學程,還是說這只是單獨一州,甚至是學校本身進行的一項試探性教學模式?

  • 每個學校都有教學資源中心,提供教學設計等相關服務,規模或名稱稍有差異。


8.
有多少的學校也開始研發遠距教學師資培訓?
9.
美國對於這樣混合式教學的評估與州政府政策有何關聯?

  • 州政府鼓勵設置,經費由使用者付費。
  • 不僅是政府要鼓勵,也要做全性的規劃與領導,不然各自鳴放,屆時又有規格相容等外在的問題。使用者付費是應當,但也不宜使高規費退卻使用者。

Dr. Liu 遠距教學教師培訓工作經驗談 --議題
10.
如何評估哪些大學適用哪種線上或多媒體數位課程?

  • 教師自行決定,行政上可獲得學校支持。
  • 當然必須教師自行決定,因為這又回到教師相關能力與訓練的問題,當然不能強制所有教師將課程上線。


11.
不同地區在使用線上或多媒體數位課程上的課程設計上有何差異?考量的因素為何?

  • 場地為最重要影響因素。大班級教學因場地限制,可考慮線上教學模式。
  • 線上課程最大的考量是距離,像美國這麼廣大的幅原,線上課程的發展似乎也沒那麼如火如荼,反倒是台灣小幅原似乎積極的投入,未來發展如何,值得觀察。

12. Dr. liu提到要讓一堂課的線上課程完整發展也不是那個容易,要發展至少要三個時期才能完善,不知道是不是我耳背,聽到的似乎是三個「時期」,如果是的話,想請問是哪三個時期?

  • 所謂三個時期,並非時間序列,是指「發展→改善→維護」的過程。發展期是將課程轉化為線上課程;改善期則是依據師生互動過程加以改善課程;維護期的課程漸趨完善,稍加維護便可。


13.
另外由於Dr. Liu提到了所謂線上教學必須透過線上的工具來進行分組,而不像傳統面對面式的工作指派,我想討論的是,那像我們現在作業常常需要分組,由於地域性的原 因,讓我們還可以面對面討論,這樣是不是還沒完全發揮Fully On Line的精神呢?那所以像作業指派的部份,是不是有更有趣的分派方式或是合作方式呢?

  • 分組方式多樣,可由電腦分派或學生自行分組;合作互動方式不必拘泥,因地制宜。
  • 分組方式理當多樣,不僅要看學生群的來源,也要考量國土民情。


14.
想較深入得知傳統面授轉形數位課程時,其教學設計相關的過程。
15.
而在此執行規劃製作階段,有哪些部份需特別注意
16.
可請您由您相關的工作經驗中,闡述比較傳統與數位課程在教學上的差異點嗎?
17.
資訊融入課程是否等同數位學習?
18.
在轉化這些教材時,會考量到哪些方面?

19.如何轉化或修改現有的教材,以符合教學現場的進行

  • 線上課程最忌一股腦兒將未轉化的課程上線,以及教師拘泥舊有教學方式,但即便活潑的課程呈現方式不盡然就是好課程,重點在於師生互動過程。
  • 課程轉化上線是很重要的,但這也回歸到教師能力的基本問題。


20
、若學校想對一門課程實施blend learning,應該如何進行,組成一個小組?小組成員要有什麼專長?工作如何分配?

  • 成員須有教育理念、課程背景與基礎科技能力,美國大學校多由研究生協助。
  • 真好!有研究生可以協助,若是國內,自己打拼比較重要喔!


21
、我所服務的學校是職業學校,教導實作方面的技術,如要使用數位化的教學應如何將實作的過程教導該學生?且讓學生有如同實際操作的感覺呢?

  • 大部分操作課程無法取代,但也可以影片等方成呈現過程,可先做心像練習,虛擬化的操作課程也慢慢發展中。
  • 虛擬化操作是必要積極發展,就像飛行員第一次上機,總不能真的給他升空吧!許多危險的操作當然不能強調真實感覺。


Final
suggestionOpen your mind and keep on going.